
序章 《柏拉達莎》(上)
誰心目中都有一天堂,那可以純粹是一件你熱愛做的事情;為達理想,你亦可自稱不怕艱難,或堅持至直到愛上那份痛。怕就只怕,當痛到一定程度,你再不懂痛、再不懂愛,方發現– –那麻木正是天堂– –也是你的地獄。
***
唦唦、唦唦 —- 有如兩指放在舊式收音機的輪鍵上,搜索類比頻道,微調再微調;穹蒼無際,太虛茫茫,包含多重次元、無數層時空平面的宇宙之境,當中唯一不能否定其存在、但同時亦無以量化其存在的,就是– –信息。
萬物的三維均可被量度,重量按相對引力而改變,時間有說可以被扭曲,光本身屬電磁波的一種,其強弱度也可被測量。顏色的深淺、氣味的濃淡、質感的粗細、聲音的抑揚,則全是人類腦部對身處環境所產生出來的主觀翻譯。
惟,經排除謬誤後的信息,或說是對宇宙運行方式的認知,卻其實無實體從來都不可被產生,也從來都不可遭毀滅在宇宙中周轉不息,只能通過經驗方可領悟和獲得。
音有音速、光有光速,各有定律。太陽的光芒需要用上約八分二十秒,才能抵達我們的視網膜;天文望遠鏡下那顆七十光年外的星體,僅彰顯出其七十年前的表象,也許我們今天出發,以光速飛行,到埗後該星體早已不再復存。
然而,人類大腦內的神經元,數量之多足與繁星相等於此相同的一刻、於憑現有科技所無法觀測到的某方,原來早有一群參透了信息速,因而不受星際距離阻礙,可自由收集精神經驗的外星文明 — — 柏拉達莎。
所謂的信息速,就是動量強得足以貫穿多層時空平面、令整個多次元宇宙歸為同一空間的終極速度;他們把那條比蟲洞更快的宇航和通訊渠道,稱為靈神。
柏拉達莎則是他們那龐大星系的統稱。其主星呈淡金色,乃一顆比地球大上五倍、每二十七天環繞其藍太陽一次、被城市全然覆蓋的行星;其他系內星體,倒有的是全海洋、全冰川、全草原,兼且物種繁多,擁有不偏不倚的生態平衡。
再高度演化的主宰級星族,也受過沉痛的磨練和教訓;經過逾億萬年斷斷續續、反反覆覆的內戰及跨際戰爭,他們早已明白到和平的真諦,更明白到世上本無真正的創新,只有歸元||所有的生命內容、善惡交纏,皆是經驗的累積、靈感的混合,為了把無盡的信息重新歸納,以得出一個終極以上的答案;天外有天、人外有人,宇宙屬無限大,宇宙以外尚有複數宇宙,這無限大的生成,是有其用意,還是純粹出於隨機。
不過,無可爭議的是地球人的原創造者– — 正正就是柏拉達莎人。
本源文明,神界旋律隆然起奏;刻下,柏拉達莎星曆,第六千三百二十九週期的八八一三年。 主星那金黃色的雲霧漸漸散開,露出了日落前那一望無際的異星城市。下沉中的微藍日光,素描出模糊的輪廓,再勾畫出實在的景致;沒有山巒或河流,一座座狀如工字、灰銀色、互相靠攏、外牆略佈弧線流光的龐然平頂建築物,卻由裡到外的連成螺旋,一圈接一圈的於眼簾下逐漸擴大。
它們凝空聳立、高不可量。自星外俯瞰,整片大地就像凸起了無數圈渾圓且公整的立體圖騰;每組的最外圈直徑足有千里,各自的核心更建有一柱六角形錐狀高塔,直指天際。
再靠近看,城中街道網全是完美的彎路,偏旋角度不見絲毫偏差,恍如由無盡的無限符號連接而成;數以十萬計的交通公具均沒有固定形態,有些屬陸行、有些屬懸浮,再者於上空來回川流中的,還有生物。
對,柏拉達莎人懂得飛翔;與地心吸力融合為一,他們憑意念便能辦到。
極致無瑕,永生不滅,未必再需要肉身,但人類的遠祖,依然保持著原有的軀體。雲石色的皮膚,沒體毛和指甲;肌肉線條分明,毫無半克多餘的脂肪。不知該意外與否的是,五觀形狀、四肢結構、身高比例,俱無異於地球人;只是內蘊白色光芒的雙眼,比一般人類較深,頭頂雖無髮絲,卻長有狀若不同髮型、稱作元冠的頭骨。
若然要再確切點形容,那就只能說,驟眼看來,柏拉達莎人反而更像仿地球人的雲石雕像。有用的留下,沒用的省略;他們早已減省掉胃這個內臟,那是由於一百億年前,他們已開始吸收精神經驗,作為肉身存活的基本及可循環再用的能源。
衣物可以是流動的清水、恬淡的光霞、乾爽的土壤,從不選擇暗帶侵略性的元素;他們之間沒有階級和等層,甚至再沒有國家、組織、家庭、愛侶、仇敵此等觀念。頸椎後倒有一隆起的圓角,用以貫通思想和共享知識;而縱然柏拉達莎人尚有分為雄性和雌性,惟情緒波幅遠較人類為細,更沒有交配的必要,皆因他們的繁衍方式,是培植宇宙中的其他星球。
跨次元培植後代,或許算不上概念嶄新;後代歸巢的方法,卻可算是比較特別。入夜令景象變得更為清晰,一柱柱閃著暗綠色星塵、內載億兆計精神游離子的光芒,自主星外那漆黑的太空,穿過數十萬米大氣層,再捲向眾多六角形高塔的塔尖。
–待續–