
作者:謝廷樞
「論說是要說很深很深的大道理?」
「說明文和議論文有什麼分別?」
「論點、論據、論證怎樣分?」
「我……」
停!
想要寫好論說文,TT Sir (謝廷樞)贈你以下秘笈:
正、反思考,提出問題;
運用史例、事例,增強說服力;
逐步闡述論點,展現邏輯思維;
將題目寓意扣連生活,寫出己見。
由淺入深,TT Sir為你傳授寫作秘笈招式!
目錄
1.1 一針見血論說文(已解鎖)
1.2 提出建議方法題(下)(解鎖中)
1.3 命中特質價值題(未解鎖)
天馬行空 破格創新
「論說是要說很深很深的大道理?」
「說明文和議論文有什麼分別?」
「論點、論據、論證怎樣分?」
「我……」
停!
想要寫好論說文,TT Sir (謝廷樞)贈你以下秘笈:
正、反思考,提出問題;
運用史例、事例,增強說服力;
逐步闡述論點,展現邏輯思維;
將題目寓意扣連生活,寫出己見。
由淺入深,TT Sir為你傳授寫作秘笈招式!
目錄
1.1 一針見血論說文(已解鎖)
1.2 提出建議方法題(下)(解鎖中)
1.3 命中特質價值題(未解鎖)
1.1 《一針見血論說文》
說明文,是說明事物或事理特質的文章,內容主要目的在於傳遞 知識,故須以較為客觀的文筆與觀察角度,意即應避免書寫主觀的個 人感受,務求令文章讀來更感客觀、具說服力。至於,議論文則需要 透過事實和邏輯推理,來引證自己的觀點,表明贊成或反對的立場。 說明文和議論文可以很相似,但又同中有異,要記述事情,我們會創 作記敘文;要刻畫生活中的人事,我們亦可創作描寫文;然而要表達 對社會時事的看法,反思人文價值的議題,我們就需要創作議論文。
「說明文不一定就是板起面孔來說話,說 明文未嘗不可以帶一點風趣。」
─ 中國現代教育家:葉聖陶
很多人認為議論文很沉悶,甚至難以掌握,事實上生活中處處 離不開論說性質的文字。報刊的社評、電影音樂的評論,甚至我們在 社交媒體發表對時政的看法,都是論說文。寫好論說文,是為了將我 們零碎雜亂的思維,有系統地呈現出來,要說服他人必先說服自己, 創作論說文,角度比速度重要。有角度才會有力度,有力度才會有氣度。寫作不了一篇完整而結構嚴謹的論說文,又怎能讓他人讀來心悅誠服?
1.2 《提出建議方法題》
說明文中有一類名為「方法題」,意指我們需要在文中就著一些問題、情況或需要,給予具體而可行的建議。例如:〈談談交友之 道〉、〈談談怎樣待人處事才可以受人歡迎〉、〈學習的方法〉,甚至文憑試也考問過〈如何善用一年大學休學年〉,當中要求我們針對命題的核心提出建議或方法。
思考要點一:牽涉人物
要思考這類命題,我們可以先想想當中的「牽涉人物」。有些目 的本身與他人相關,所以在思考有甚麼方法可以達至這些目的時,必 須思考這些對象有甚麼特質、需要等。
以〈如何減輕青少年吸毒問題〉為例,可以有助解決問題的單位 或人包括政府、學校、家庭,同學可以以此為框架,再提出各方面有 效解決問題的建議。又以〈談談怎樣待人處事才可以受人歡迎〉一文 為例,我們可以思考命題中的「待人」到底包括甚麼人?關係較親密的,有家人、摯友和情人;至於,關係較疏離的,有一般朋友和工作 伙伴。
「文章當以理智為心胸,氣調為筋骨,事 義為皮膚,華麗為衣冕。」
─ 中國北齊文學家:顏之推
面對不同的人,待人處世又會否有不同需要?由此引申,我們就 會聯想到距離較近即關係親密,因此宜直率,以誠相待;至於,距離 遠,則關係較疏離,不宜過分直率,應較婉轉。當然劃分方法很多, 我們又可以從年齡層劃分,自能得出後輩、同輩與長輩三個面向。所 謂後輩,是年紀較自己小的孩子,我們應該盡己所能照料他們;至 於,與同輩相處的時候,最重要的是友愛和分享。然而,人生遇到的 更多是比我們年紀大、更有經驗的長輩,此刻當以孝順敬愛為重。
思考要點二:牽涉因素
除了構思「牽涉人物」外,更可進而構想「牽涉因素」,要達至某 個目的,當中定必牽涉很多不同因素,一篇成功的說明文必須就著各 個因素,針對性提出可行的方法。
〈如何選擇適合自己的選修科〉:可以以「能力」、「興趣」、「出 路」三方面作出建議,遠比憑空建議更為有效。
〈談談青年人應如何克服困難〉:可以先想想年青人困難的成因, 例如:學業、交際還是與家庭方面?之後,我們可以再拓進一 步,構思克服困難要面對的因素,例如青年人是否需要良好的逆 境商數,即一個人能否應付逆境帶來的壓力與問題;抑或需要他 人協助,藉助外界的力量幫助青少年面對、克服問題?最後,則 可以思考如何能針對上述因素作出改變?例如青少年應改變自己 心態,不應逃避問題,宜正面面對;青少年應學習堅持,面對一 切困難也要堅持到底,絕不言敗;青少年應學習主動尋求他人協 助,面對困難而發現難單靠自己力量解決一切,應主動尋求他人 行動上或心理上的幫助。這樣的思考方法可確保文章內容豐富, 結構不鬆散。
思考要點三:邏輯關係
就方法題而言,最重要的是提出的方法有效達至題目要求。以 〈談談怎樣才能提升寫作能力〉為例,如果我們以多看電視劇集為例, 即使闡述如何詳盡,如提及電視劇集的種類、一星期應觀看不少於三 集的電視劇,讀者也不會認為這是一篇好文章,因為它未能達到題目 最基本的要求─ 提出有效方法。
然而,即使明確提出了方法,我們也不能忽略闡述當中的邏輯關 係,舉例說,有學生創作了以下的段落:「就提升寫作能力而言,我 認為多閱讀是非常重要的。我們可以把握時間閱讀,如把小說、報章 等下載到智能手機,方便等待交通時閱讀。而且,我們閱讀時也不應 『偏食』,即不能側重於單一種類的書籍,那麼我們的寫作能力便可有 所提升。」
這個建議段表面看似文句通順,但當中存在邏輯漏洞,「閱讀時 不應偏食」跟「寫作能力提升」有甚麼關係?同學應該要清楚說明, 例如要寫出「閱讀時不應偏食」帶來甚麼好處?至於,這好處又如何 連繫至「寫作能力提升」?倘若段落缺乏了層層相扣的邏輯關係,一 下子從多閱讀跳至寫作能力提升的結果,難免教人摸不著頭腦。
因此,段落可作以下的修改:「就提升寫作能力而言,我認為多 閱讀是非常重要的。我們可以把握時間閱讀,如把小說、報章等下 載到智能手機,方便等車、等人時閱讀。而且,我們在閱讀上也不應 「偏食」,即不能側重於單一種類的書籍。當我們持續閱讀時,日子有 功,文章內的詞匯、成語也能於我們腦海中留下印象,擴大我們的詞 匯庫,並可以在寫作時運用,那麼我們的寫作能力便可有所提升。」
–待續–
⭐⭐⭐⭐⭐
Rating: 4.5 out of 5.